现批准《建筑智能微电网技术标准》为310直播手机版:团体标准,标准编号为:T/CABEE 106—2025。自2025年7月1日起实施。
协会委托主编单位收集标准的应用案例(包括政府部门采信证明文件、市场应用情况、国际标准化组织或国外权威机构采信证明、评优示范工程案例等实施成效材料),并对案例进行宣传。
现予公告。
310直播手机版:
2025年5月19日
团标起草单位:
中建研科技股份310直播手机版:
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310直播手机版:
上海汇珏科技集团股份310直播手机版:
西安华瑞网电科技股份310直播手机版:
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310直播手机版:
北京龙德缘电力科技发展310直播手机版:
上海萃纯新能源科技310直播手机版:
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
山西博源电力科技310直播手机版:
上海大周能源技术310直播手机版:
南京国臣直流配电科技310直播手机版:
北京中能云联科技310直播手机版:
上海水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310直播手机版:
固德威技术股份310直播手机版:
国际铜业协会
思特林库柏(上海)建筑工程设计咨询310直播手机版:
百思科新能源技术(青岛)310直播手机版:
国网江苏省电力310直播手机版:南通供电分公司
江苏科能电力工程咨询310直播手机版:
上海庄生机电工程设备310直播手机版:
北京紫电捷控电气310直播手机版:
苏州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310直播手机版:
上海华电源信息技术310直播手机版:
上海同济建设310直播手机版:
西安交通大学
正泰电气股份310直播手机版:
上海荣茗轩信息科技310直播手机版:
北京天悟智能科技310直播手机版:
巴州建筑勘察规划设计工程310直播手机版:
新疆兵团建材(集团)310直播手机版:
德坤智慧建造(青岛)310直播手机版:
江苏润达储能科技310直播手机版:
《建筑智能微电网技术标准》标准介绍
一、背景及意义
现有的微电网与《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(2024-2027年)》要求有较大差距。微电网有三重价值即电能量价值、可靠性价值、碳减排价值。光伏和储能价格的快速下降,为微电网的经济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微电网的继电保护体现微电网的质量。建筑智能微电网需要体现设计的力量、AI的力量,而不是产品的堆积。绿色微电网的价值远不止于环保,建筑的碳信用变现,也可以为业主带来收益。为实现建筑微电网的智能化、柔性化、数字化,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,保障供电安全及可靠性,制定本标准。
建筑微电网从示范工程到源荷互动,EMS历经了四个阶段。第一阶段(1G)研究重点:与微电网控制运行相关的基础技术和设备研发,通过示范工程对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功能的可行性研究。未考虑用户侧可调控资源的作用,对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波动特性缺少深入研究,采用集中式能量管理。第二阶段(2G)研究重点:随机优化、鲁棒优化、在线优化,解决可再生能源及用户用电行为随机性难点问题,采用集中式能量管理。第三阶段(3G)研究重点:产销者、多主体、市场化、微电网群,能量管理由集中优化模式转换为市场化的多主体分布式优化模式。第四阶段(4G)研究重点:需求侧响应、配合虚拟电厂与能源互联网。能量管理体现多能互补、机电耦合、信息耦合、AI助力、源网荷储一体的分布式优化模式。
建筑电气工程师主导设计微电网,有利于实现多种储能互补,推动氢能在建筑中的应用,降低可再生能源丢弃率;有利于体现系统集成能力,成为智能微电网和微电网群,而不是仅仅购买新能源设备;建筑微电网要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、智能化,需要从原理出发,深入碳思索实现精细化、低碳化设计。简单的光伏+储能已经不能适应波动剧烈的分时电价。在满足《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》、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、《微电网工程设计标准》等现行国家规范、标准的同时,增强创新能力,提升微电网的绿色低碳设计水平。本标准的出现就是为了鼓励、引领、服务、赋能建筑微电网。
二、内容简介
本标准适用于新建、改建、扩建的民用建筑及园区范围内的交流电压等级为1kV或直流电压等级为1500V及以下的建筑智能微电网建设。
本标准共9章,主要内容包括总则、术语、基本规定、拓扑架构、分布式电源、建筑荷储、微网保护装置、微网管控装置、微网智控平台。
1.总则:规定了本标准的实施目的与实施范围等。
2.术语:对标准涉及的特定术语进行了定义。
3.基本规定:对微电网的设计、架构、运行方式等做了原则性规定。
4.拓扑架构:对并网型微电网、独立型微电网的适用范围、母线电压、接地形式等做了规定。
5.分布式电源:对光伏、风力发电和其他可调节分布式电源等做了规定。
6.建筑荷储:对微电网的负荷、蓄冷蓄热、电化学储能、电动汽车V2B做了规定。
7.微网保护装置:对微电网继电保护含并网点保护、内部保护做了规定。
8.微网管控装置;对微电网的运行控制方式、基本能量管理及数据通信做了规定。
9.微网智控平台:对负荷预测、可再生能源发电预测、高级能量管理、需求侧管理做了规定。